——讀韓飛《人間》有感
◇張勇
韓飛的《人間》是一部反映豫東農村鄉(xiāng)土題材的文學作品,猶如一幅細膩而宏大的民俗畫卷,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這本書由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一問世就備受業(yè)界關注。這部反映豫東農村生活新貌的長篇小說,共分三卷,一百三十三個章節(jié),四十四萬字。作品以一個叫王家寨的村子為縮影,再現了豫東農村半個多世紀的風云變幻,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脫貧致富的光輝業(yè)績。
小說以女主人公姚淑美的感情線為重要線索之一,生動地刻畫了她與三個男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她與丈夫王貴仁的感情濃厚純潔,讓人感受到愛情的真摯與美好;與王文福的情感則充滿無奈與抗拒,展現了命運的無常與人生的無奈;與馬春耕的情感纏綿悱惻,象征著純粹的情感與欲望。姚淑美二十來歲便失去丈夫,守身如玉卻又在心儀男子出現時動了心念,這一細節(jié)描寫無疑高度契合了“千人千面,百人百性”的個性化寫法,和福斯特強調的“圓形人物”也有相通之處。
小說另一條線索以時代前進為脈絡,聚焦新中國成立以來豫東平原的巨大變化。書中展現了平原獨特的生活風貌、濃郁的風情、淳樸的民風和傳統的民俗,并穿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說和飲食文化,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豫東農村新畫卷,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的豫東平原,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和人民的生活變遷。
作者韓飛是周口鄲城人,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對農村生活有著難以割裂的濃厚情感。在《人間》里,圍繞糧食問題而展開的故事敘述和穿插其中的對豫東飲食文化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對糧食問題、對民生的深深憂慮,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民以食為天”的思想,流露出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
韓飛寫小說,他自己也被小說所寫。通過序言,我們更能深入地了解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歷程。韓飛花費七年心血寫成《人間》,他的初心源于小時候聽村里老人講故事,老人口中那些關于民國三十一年和三年困難時期的回憶深深印在他心底。中學時代就有寫書想法的他后來參軍到部隊,從事多年新聞報道和機關文字工作,也寫過一些文學作品。轉業(yè)到地方后一度迷失方向,直到同學的一句話喚醒了他的初心,隨后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在寫作過程中,韓飛提到,內心深處有個“神的聲音”在講述,這其實是他進入癡迷狀態(tài)的體現。
小說自被喜馬拉雅APP及微信讀書APP收錄后,不少聽眾被這部作品感動得流淚。作者韓飛在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也曾淚流不止。這充分說明《人間》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夠觸動讀者的心靈。